引言
现代流程工业的过程控制中,分析检测具有在线、多组分、实时检测的特点,对分析仪器在稳定、可靠、快速、准确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广泛使用的工业色谱仪采用色谱分离原理,分析周期长达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难以实现过程的直接质量控制。过程拉曼光谱仪和激光调制光谱仪等新技术目前价格昂贵,关键技术尚在研究阶段,难以普及。利用技术成熟的单检测器单组分过程分析仪器,通过分析传感器组合技术和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实现多组分实时检测和建立简便快捷的分析仪器网络通信系统已成为近期国内外分析仪器研发的热点之一。
基于单片机(80C196)或微处理器(DSP、ARM 等)的多组分气体分析仪采用功能强大的CPU,可实时快速测定各种燃烧设备的各项热工参数。根据测量数据,通过自动调节装置调整风量,保持适当的空气/燃料比,使燃料系统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以获得最高的燃烧效率和最低的燃料消耗。仪器还可以测定CO、SO2、NO、NO2、烟气黑度等参数,并配有液晶屏、键盘等外设。
CAN(Controll Area Network)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使用了一种串行多控制方通信协议,可以有效地支持分布式实时控制,并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高达1Mbps的通信速率。
一个包含PC 机和n-1(n≤110)个智能节点的CAN总线网络结构图如图1 所示。
图1 n 个节点的CAN 网络结构图
信息的传输采用CAN 通信协议,传输介质采用双绞线,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还可以在控制器和传输介质之间加接光电隔离,电源采用DC-DC 变换器等措施。
1 分析仪器CAN 网络应用层协议的制定
CAN的国际标准中只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由于本项目构建的CAN 总线网络节点数目不多,所有节点都由项目组自行设计,不需要与国际标准设备进行接口,所以,这里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个简易的CAN应用层协议。
根据厂方要求,网络初步规划应至少可容纳16 个节点。上位机收集各分析仪器的信息,包括气体组分分析含量、出错信息和被测气体的一些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也返回一些控制信息给智能节点。在每个分析周期从节点的气体组分分析结果送往主节点,主节点待收到所有待测组分含量后,将所有信息一并送往上位机。网络中的任一台分析仪器均可做为主节点或从节点,甚至在没有上位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做为上位机。
在CAN系统中,以11 位(标准帧)或29 位(扩展帧)的标识符来标识数据的含义,标识符决定了信息的优先权和等待时间,同时也影响信息滤波的适用性。因而,合理、高效的信息标识符ID 分配方案是充分发挥CAN总线性能的前提条件。
分析仪器主控制器之一F2812 DSP 片上共有32 个邮箱,在SCC 模式下0-15 邮箱可用,在eCAN 模式下,32 个邮箱全部可用,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主节点对从节点信息的接收和存储。故推荐采用主控制器为F2812 的分析仪器作为该网络中的主节点,选择eCAN 模式,使用标准标识符(11 位),对其进行如表1 所示的静态分配策略,即可满足上位机和主节点识别帧来源和帧意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