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如此诞生 无心插柳的科学杰作

2013-08-08 14:42 来源:互联网 作者:洛小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如此诞生 无心插柳的科学杰作

一场无心插柳的科学实验诞生了核磁共振技术

现在不少医院都配备有磁共振成像仪,就是那种形状像个大圆筒的白色仪器,人往上一躺,送到圆筒中,过几分钟就能得到身体相应部位的三维结构图。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给身体“照相”的技术是X光片或者CT,这两者都借助X光的成像原理,具有放射性。而磁共振只是给人体加上磁场,无伤害性地就看见了人体内部的结构。

要说起来,这确实是门挺“神”的技术。X射线能穿透物体,所以能照见“内部的东西”,这不难理解,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马上给妻子的手拍了张“骨感”相片。而磁共振所涉及到的科学原理在上世纪初成为研究热点的时候,人们根本想都没往医学成像上想,它们是纯粹的量子力学研究,目的是推动物理学的发展。谁也没料到,这些知识在世纪末为医学和心理学带来了一项划时代的技术。

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粒子中的物理学,用不专业的词儿来说,就是研究中子啊、质子啊、电子啊这些小到快没有了的玩意儿是怎么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家发现,这些微观粒子都具有一种叫做“自旋”的性质,就好像它们永远在绕着自身旋转,像地球自转一样。其中质子是带正电荷的,而带电物体转动时会产生磁场。这个自旋产生的磁场在遇到别的磁场时就会发生力的作用,作用力会导致自旋所围绕的那根轴也开始转动起来。

这个过程可以和我们玩陀螺时遇到的现象进行类比:当鞭子把陀螺抽起来的时候,陀螺是笔直旋转的,中间那根轴固定在竖直方向上。这时如果轻轻推一下那根轴,陀螺不会马上倒下,而是继续旋转,并且中间那根轴也跟着转起来。自旋的质子遇到磁场,就像陀螺被推了一下,不同之处在于陀螺最终会倒下,而只要质子周围的磁场保持不变,质子的“轴”就会围绕着磁场的方向一直旋转下去。这个现象在量子物理中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拉莫尔进动”。

现在不少医院都配备有磁共振成像仪,就是那种形状像个大圆筒的白色仪器,人往上一躺,送到圆筒中,过几分钟就能得到身体相应部位的三维结构图。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给身体“照相”的技术是X光片或者CT,这两者都借助X光的成像原理,具有放射性。而磁共振只是给人体加上磁场,无伤害性地就看见了人体内部的结构。

要说起来,这确实是门挺“神”的技术。X射线能穿透物体,所以能照见“内部的东西”,这不难理解,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马上给妻子的手拍了张“骨感”相片。而磁共振所涉及到的科学原理在上世纪初成为研究热点的时候,人们根本想都没往医学成像上想,它们是纯粹的量子力学研究,目的是推动物理学的发展。谁也没料到,这些知识在世纪末为医学和心理学带来了一项划时代的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如此诞生 无心插柳的科学杰作

如今核磁共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

量子力学研究的是微观粒子中的物理学,用不专业的词儿来说,就是研究中子啊、质子啊、电子啊这些小到快没有了的玩意儿是怎么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家发现,这些微观粒子都具有一种叫做“自旋”的性质,就好像它们永远在绕着自身旋转,像地球自转一样。其中质子是带正电荷的,而带电物体转动时会产生磁场。这个自旋产生的磁场在遇到别的磁场时就会发生力的作用,作用力会导致自旋所围绕的那根轴也开始转动起来。

这个过程可以和我们玩陀螺时遇到的现象进行类比:当鞭子把陀螺抽起来的时候,陀螺是笔直旋转的,中间那根轴固定在竖直方向上。这时如果轻轻推一下那根轴,陀螺不会马上倒下,而是继续旋转,并且中间那根轴也跟着转起来。自旋的质子遇到磁场,就像陀螺被推了一下,不同之处在于陀螺最终会倒下,而只要质子周围的磁场保持不变,质子的“轴”就会围绕着磁场的方向一直旋转下去。这个现象在量子物理中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拉莫尔进动”。

好了,至此我们才略为完整地回答了最初的问题:人吸进鼻子的氧气去了哪里?氧气进到肺里,穿过肺泡里的血管壁进到血液里,再穿过红血球表面进到血红蛋白上有铁离子的位置固定下来。红血球随着血液流向各个身体器官,氧气在各个毛细血管的末梢处脱离血红蛋白,重新被释放出来,最终进到各个器官里。

好了,到目前为止,全是纯粹的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这和大脑的活动有啥关系呢?请君耐心再读下去,现代交叉学科的迷人魅力就在此处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血红蛋白中有铁离子,而铁元素恰好是一种可以被磁化的物质。就像被磁铁磁化的小钉子可以吸引普通钉子,当人被推进磁场,血液中的铁离子也被磁化,在铁离子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局部的新磁场。前边我们说,人体中的质子会在磁场中进动,现在我们把血液的影响考虑进去。当血液流过人体器官的时候,血液中的铁离子产生的局部磁场和外界磁场叠加起来,对它附近的质子产生影响。这不会破坏显现人体结构的“质子密度图”,因为毛细血管密布全身,铁离子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对质子的影响也相对均匀(所以在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中不考虑血流也不妨碍理解)。

既然铁离子的存在对显现人体结构没有影响,那把它考虑进来干嘛?答案是测量血液中含氧量的变化。前边说过,结合了氧气的铁离子是三价,未结合的是二价。价位不同的铁离子被磁化后产生的局部磁场不同,对附近质子的影响也不同。那么含氧量的变化就可以从质子受影响的程度上间接探测出来。

含氧量变化对窥测大脑活动特别有用,因为脑细胞活跃的时候大量耗氧,要靠血液来补给。当大脑的某个部位活跃起来,该处的血液中含氧量先是下降,紧接着就有大量的“新血”补充进来,导致总含氧量反而上升。那么通过比对含氧量的变化,我们就能找到大脑活跃的部位在哪里。

磁共振和功能性磁共振分别为医学和心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了无伤害观察人体结构的方法,医生们可以通过磁共振图谱来定位肿瘤和身体的器质性病变;有了无伤害观察大脑活动的方法,心理学家们终于能把哲学高度的认知理论和脚踏实地的神经科学结合起来,迈上为意识寻找生理机制的新征程。

这两个最好不过的例子告诉我们,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还没派上用场的知识。人们往往没有耐心去了解那些看起来很“无聊”的知识——既然用不上,何必为那些细枝末节浪费时间。可他们忽略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一种知识并不是为了回答某个单一的问题而存在的。知识是关于世间万物的信息,获得一种知识相当于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些原有的认识会发生改变,从而又激发出新的问题和灵感。当我们循环往复地提问和学习,当我们知道得足够多,原来点点滴滴的“废知识”就会互相联系起来显现出意义,显现出我们眼睛看不见的但却更接近本质的世界。

成像 核磁共振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