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赖以生存的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不断下滑,凸显OTT替代效应加剧。在这背后,运营商逐步“管道化”的尴尬和无奈显露无疑——传统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投入巨资建设了网络且最终只收取少量的网络使用费,而诸多互联网巨头却借此崛起;移动互联网时代,某些依托运营商网络的业务应用甚至超越了运营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佼佼者。由此分析认为,4G时代,运营商此类危机或将更甚,运营商对于流量经营、业务模式等的创新显得更加迫切。
三大运营商前三季度业绩相继公布,利润此消彼长的同时,电信运营商的共同隐患也不断出现。工信部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前三季度点对点短信量在移动短信业务量的比重首次降至一半以下,为48.5%,比去年同期下降8.5个百分点;月户均点对点短信量达到47.5条,同比下降13.7%。依靠企业短信发送量的增加,电信运营商的短信总量才勉强同比增加;同样,每个手机用户的通话量也同比在下降。
很受伤:短信语音危机四伏
电信运营商正在遭遇一场不想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危机,话音短信收入下滑凸显OTT替代效应加剧。
短信业务的生命周期似乎进入了衰退期,从第一次下滑的担忧到如今的“节节滑落”。就全球市场来看,许多媒体报道称,过去12个月里已经呈现出OTT应用蚕食传统短信服务市场这一景象,而运营商正因此损失数十亿美元的短信收入。就我国市场来看,工信部的统计显示,1-9月,月户均点对点短信量达到47.5条,同比下降13.7%。在企业短信平台短信量的拉动下,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6970.4亿条,才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分析短信业务滑落的原因,一是产品的新鲜度和接受度,二是产品使用的消费额。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由于运营商频繁在品牌中对短信流量进行打包使得短信迅速变成了一项大众业务,客户价值被逐渐摊薄。对于目前最求时尚的80后90后人群来说,短信似乎已经过时。”微信等正以时尚的沟通方式、活跃的用户群体、快速的普及速度、低廉的资费一步步蚕食着短信的“原有版图”。
危机四伏的不仅仅是运营商的短信业务,国内三大运营商移动语音业务增量不增收的情况越发严重。数据显示,1-9月,全国移动电话去话通话时长21601.3亿分钟,同比增长5.2%,比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8.4个百分点。其中,移动本地去话通话时长和移动长途通话时长分别为16604.2、4997.1亿分钟,同比增长5.0%和5.5%,分别比上半年回落0.6、0.4个百分点。移动电话通话时长的增速仅为移动电话用户增速的一半。
探究语音业务的增量不增收,则是当前运营商的最大尴尬。综观市场,一边是国内3G用户数与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另一边却是运营商传统语音、短信收入大幅下滑,而数据业务收入增长难扛收入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