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行业圈内洗牌叫嚷声不绝于耳。行业真的到了洗牌期了吗?这是附众呐喊还是判断失真?
洗牌潮最初来自90年代中期的家电长虹。之后,行业流行说市场洗牌发起者最有资格的是铁将军,但铁将军洗了牌吗?
洗牌必须有三个大前提:一是大众品牌,二是市场占有率高,三是企业行为。据此,我们可以从产品商、渠道商、终端商三个层次来展开分析洗牌的可能性。
1、产品商
显然,汽车配件、设备工具还只是行业品牌,在上下游流窜;用品类有些产品可发展为大众消费品牌,有些就只能是行业品牌,有些简直是意淫的品牌,拉大旗唱戏;当然,汽车本身属于大众品牌,只是影响力大小而已。这是基本认知,如果有错,简直谈不下去。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业,是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品牌,市场越发细分,市场格局相对固定。但有些汽车用品、车联产品、电子产品具有横扫市场的卖点,可惜企业实力不厚,发展格局不大,至多是能抢一点钱。
所以请问:尽管有企业宣传的领导品牌、知名品牌,但市场占有率能到多少,60%?30%?15%?哪一类厂商有?坐垫、脚垫、美容护理、隔热膜?搞市场的不妨估测,如果连5%都没有,谈什么洗牌?如果销售额只有几千万到二三十个亿,企业用什么来洗牌,是价格、模式、还是战略?
2、渠道商
代理商有行业流行的东北王、西南王之谓,但同样的,代理也仅是产品流通的渠道,他有实力洗牌吗?能达到洗牌结果吗?厂商乐意看着他做大吗?好多年前有些代理运营商要做全省的老大,但那是规划书上的梦话,所谓的大也仅是市场份额多一点而已。
至于整合商,甚至“商业模式”价值点的运营商,比如车管家、小蚂蚁、用品电商等,也才开始,尚未看到风雨来临。
3、终端商
产品流通最薄弱的环节在终端,各据小山头。4S店黏住品牌也在左冲右突;众多的路边店作坊式顽强的适者生存;众多的终端商连区域品牌也不够格,就算有区域品牌,他要突围只有连锁模式发展才有可能。
综上分析,行业洗牌期是远未到来。当下后市场的本质就是大鱼塘小虾,群雄并起。
其实,目前的市场就是自然淘汰期,属于行业成长期的自然淘汰阶段,大众争宠而已,谁也没能力发起洗牌。洗牌意味着行业进入成熟期,而成熟期至少尚待10年。
但洗牌走向肯定是上—中—下游。汽车生产自有其惯性在运作,后市场洗牌或许需要等待大鳄。假如华为、中兴介入产品,序幕才开始,而终端只有出现销售型连锁如国美、苏宁,才有可能倒逼上游。服务型连锁中国做不来国外的成功模式。
那么,行业洗牌风背后隐藏着什么?
1、折射了竞争的焦虑。人才、成本、市场、产品等等复杂因素,让企业经营如履薄冰,“三板斧”发展遇到了瓶颈,让决策人看不到企业未来。
2、定性预判错误,预示着迷失了清醒的市场把控。行业到处充斥着“趋势、模式、品牌”等热点,大案例、大视野对着小微企业唱歌,反而让行业人急火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