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法半导体技术日解惑中国与欧洲的汽车差异

2013-11-13 13:50 来源:电子信息网 作者:蒲公英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汽车市场,近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然而,中国汽车厂商的新车研发周期、汽车创新方式以及汽车行业标准均和欧洲有所不同。为何会有这些不同?前不久,意法半导体(ST)于深圳举办了以“汽车电子让汽车更安全、更环保,更多驾驶乐趣”为主题的汽车技术日活动,该公司三位领导——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及南亚区总裁纪衡华(Francois Guibert)、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汽车产品部总经理Marco Monti及意法半导体大中华与南亚区汽车产品部市场与应用总监Edoardo Merli——在会后的媒体见面会上,分别就这些差异给出了详细解答。

ST-AutoTechDay

图: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及南亚区总裁纪衡华(Francois Guibert)、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汽车产品部总经理Marco Monti及意法半导体大中华与南亚区汽车产品部市场与应用总监Edoardo Merli。

在该活动上,纪衡华、Marco Monti和Edoardo Merli分别就意法半导体及其在大中华与南亚区的概况、其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以及其车身和信息娱乐系统解决方案做了介绍。演讲中表示,中国汽车品牌中的一汽、比亚迪和长城从2010年至今,每年推出的新车数量为3~5款。中国新车的平均研制周期约为2年,而在欧洲则是5年。此外,中国与欧洲的汽车创新方式恰好相反——在中国,成本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汽车的研发方向是从最低成本汽车逐渐过渡到豪华汽车;而在欧洲,则是迫于成本压力的系统创新,其研发方向是从豪华汽车向最低成本汽车过渡。

中国新车的研发周期比欧洲少1半多

纪衡华表示,可能有人视中国为欧日车企的低端市场,感觉中国新车的研发周期比欧洲减少1半多,会带来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隐患。意法半导体认为并非如此。之所以中国汽车厂商的新车推出周期与欧洲不同,这并不是因为其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打了折扣,而更多的是因为中国汽车厂商在创新的时候采取了分步走的措施。一汽、比亚迪和长城这三家汽车厂商都采用了这种创新模式,他们的创新是逐步进行改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这并不表示中国的汽车厂商对汽车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要小,所以才能这么快地实现创新,只是因为其创新方式和欧洲的创新方式并不一样。

在欧洲,汽车的有效寿命期限大概是5到6年左右,在这5到6年之后,一辆车基本上也就是在外形上会有一些小的改动,但是对于这个汽车所基于的平台系统,基本上是维持原样不动的;在美国,这个周期会更长一点(大概是8年左右)。而在中国,车辆的平均寿命期通常是2到3年,其后就会有新款出现。因此,这也要求中国的汽车厂商必须以加速的方式来逐渐创新。

另外,在欧洲,汽车的开发周期也在发生变化。对于那些定级的汽车制造厂商来说,他们可以忍受这种较长的开发周期,不受其影响,但是对于普通的汽车厂商来说,5到6年的开发周期太长,因此,这些汽车厂商现在也越来越要求半导体厂商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实现创新,使得这些创新解决方案能够更快地落实到整车的开发过程当中,以适应整个市场的变化。比如,韩国的现代汽车已经提出了这种要求,他们也有很多车款要推到欧洲市场上去。

1 2 > 
意法半导体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