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竞赛作品:充实技术为基础 创新突破是亮点

2013-10-16 15:43 来源:电源网 作者:和静

自从物联网被提出以来,除了各个学校陆续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之外,很多机构也都在组织各式各样的物联网竞赛,有些竞赛甚至被冠以“创业”之名。那么这些物联网竞赛都是些什么类型的作品,评奖条件都是什么样的呢?

技术够充实

这个可以说是硬性的条件,没有技术的填充,一个作品再好,都没有理由获奖,因为这也是竞赛的目的之一:提升技术水平,锻炼项目实战能力。从这几年的国际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研华杯等等获奖项目,都有一定的技术实力。比如说去年的智能灭火器、可飞行的区域探测器、有抗振动算法的摄像系统,在技术方面都保证了工作量,也说明了参赛人员付出的努力。

贴合产业发展

比赛的评委一般都是教师或者和产业相关的带头人,他们本身就在做一些物联网某些领域的项目,所以对作品的点评肯定会带有一定的产业情节。另一方面,贴合产业发展的作品往往被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市场的验证。例如今年的获奖作品,很多都是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城市信息化等方面的东西,这些领域和国家政策挂钩,而且也是很多企业都在做的项目,所以围绕此类领域开发项目或者创新型的功能,很容易被看中。有一些比较精致的发明和团队甚至会被企业收购,走向产品化。

可行性强

在参赛项目中,有一些作品是以模型的形式呈现的。比如智能化电梯管理、智能楼宇、智能家居系统等方面,场景过于庞大,想要便捷地开发、实现和展示功能,必须要做模型。不过有一些功能,尽管在模拟的场景中可以实现,但是在实际情况下会出现很多细节问题。比如说有些作品涉及到红外感应装置,在展示过程中,实验人员会刻意离得很近来激活系统,可是实际操作的时候用户使用并不方便,而且会有路人经过造成干扰。这样的作品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开发产品时,模型化是很正常的,不过在建模过程中一定要尽量保留实际情况,并且完成的产品必须可以还原场景,否则就失去了可行性,成为鸡肋,难以获得青睐。

创新

真正出彩的作品必须是有创新的,而在学生人群中的创新难以突破技术创新,基本上都是走应用创新路线,即将某个技术应用到特定场景中,来巧妙地解决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说对地铁内门口处的图像分析,来得出该门口人数是否多的信息,并反映在地铁站等待区,让乘客做好准备。这种作品就不存在技术难题,而亮点就在于巧妙地解决了乘客因为不了解列车状况而在列车到站时上下车效率低下的问题。

总的来说,一个成功的比赛作品,不仅有一定的技术亮点,关键是要可以和产业对接,有产品化的可能,这才是比赛的意义:引导学生,发掘学生群体中的独特创意。

物联网竞赛 评奖条件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