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对外开放专利权之后,特斯拉又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特斯拉将在美国本土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段来投建50亿瓦产能的超级锂电池工厂。这个数字相当于目前全世界电池产能的综合,如果超级锂电池厂正式投产,那么全球的电池产量将因特斯拉而增长一倍。
单从特斯拉的表现来看,人们或许会认为电池行业复苏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实际上,在电池行业这个不毛之地当中,只有特斯拉活了下来。与特斯拉并肩而行的许多电池公司已经退出了电池市场,甚至有的已经破产。比如A123和Valence Technology,这两家企业已经破产,还有一些大企业,比如博世和陶氏化学公司,他们也都纷纷离开了电池行业。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包括Fisker和Bright Automotive也难逃关门的厄运。
与外界理解的不同,电池市场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生存的领域。电池的生产成本较高,供应商的资质期也比较短,供应量也相当吃紧。即便目前电动汽车炙手可热,但是电池的产量依旧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需求,因此,实际上电动汽车生产商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电动汽车虽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其与目前整体市场的契合度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对电池生产商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的一件事。但是为何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生产生和电池制造商,却在市场上屹立不倒,并且还要扩大产量呢?这与三个原因有关。
从最初环节开始控制
很少有人知道,特斯拉其实与松下电子有过合作。特斯拉曾经向松下订购过小型圆柱电池单元,后来特斯拉将这些单元组合起来,并配套了自主研发的热能管理系统、软件、电子元件,以及机械附件。在电池的生产成本当中,其中四分之一是非电池组产生的,而特斯拉成功的将这项成本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随着技术和产量的提升,成本的不断优化将转化成特斯拉的最终受益。
从时间上来说,将电池与电动汽车进行整合调配需要9个月的工程时间,不仅如此,由于电池采用了第三方技术,电池系统和电动汽车系统之间的交互沟通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对于特斯拉来说,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从一款电池或电动汽车被开发之初,这两者为了能够完美的融合彼此而进行不断的优化,因此对特斯拉来说几乎不存在时间与资源的浪费。